二、基本构成
基于上述基本依据,我们提出小学生素质发展校本评价的价值观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构成:
1.全面发展
这是依据于人性的全面性和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全面发展即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类长期以来最为重要的理想之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怀有全面发展的理想,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这种理想,涌现出许多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马克思指出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8]在后来的多数历史时期,人们一直怀有这种理想,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理想显得尤为突出。在中国,孔子强调的“成人”(成为一个人)标准,也注重人的全面性:“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9]到了现代中国,全面发展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尽管在较大范围内尚未实现。到未来,人的全面发展仍然会是重要的理想。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更加要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避免小学阶段就应试化、学科化、专门化、片面化。
那么,在小学阶段,全面发展的理想是否合理,也即是说,从理论上讲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是具有的,因为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发展,而是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达到基本的水平,达到完整性,为后续发展奠定广阔的基础。现实中,也有一些小学生达到了全面发展;还有一些小学生,达到了高水平的发展,例如辽宁省的张炘炀10岁就考上了大学本科,我们不主张这么早就考大学,但这给我们启示:如果小学生一直高效地学习,那么是可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因为他们只要花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考试科目的学习,还可以将较多时间用于发展全面的素质。因此,与学业考试追求的少数几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提高这种价值取向不同,素质发展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是:认可、鼓励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自由发展
从人性和社会理想等几个基本依据来看,人(尤其是小学生)的自由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第二,人的自由发展是激发个性活力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人是追求自由的,当人对自由发展的追求得以实现时,人的个性就会相对地得到充分发展,人就会充满活力。“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起来。”[11]为了使人能够按照内在的趋势和力量来发展,就需要自由地发展。第三,学生的自由发展是形成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优秀性情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发展,他们的个性就不会被扭曲、不会被压抑,就会形成平和的性情;同时,不同个人相互之间会彼此欣赏、理解和尊重。这些都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这样的小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运行。第四,小学生阶段自由发展更是压倒一切的原则。因为,小学生是特别具有向上生长力量的时期,特别需要展现其生命潜能的时期,并且不需要受职业要求限制的时期,这个时期特别需要自由发展,而且完全可以实现自由发展。
因此,在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校本评价中,不能借评价来限制和控制学生的发展,而应该在评价中为学生的自由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认可和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的发展,不限定学生的发展的前景。在评价的内容、指标、标准和机制方面,都应该给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空间和认可,以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无限丰富性。
|